几十年的风风雨雨,中国医药走到了今天。就像历史总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,从轮回中总结规律去窥探未来,所以未来的行业发展走势会是怎么样呢? 有句话说,上帝关上了一扇门,总会打开一扇窗。但也可能你准备穿窗而出的时候,窗外可能是堵墙也可能窗下是条沟。不过呢人们总是习惯在失败中安慰自己,然后大多时候无视了碰壁的头破血流,欢欣鼓舞的赞颂着某次的冲出围城。 是一年前还是两年前,某领导说的 “化药跟随,生物并进,中药领先。”?然后轰轰烈烈的一致性评价加上全国遍地开花的生物创业园。那时候生物制药随便拿个项目出来,估值都是破亿。一致性评价也是如火如荼,各地纷纷出台补贴政策,赶得早的,几乎可以不花钱做。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收紧,大浪退去,这下子谁在裸泳看的一清二楚。再加上医改政策不如预期,一时间仿佛行业的寒冬比经济危机来的还早了一点。没底气的终归没底裤。于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,下一个热点会是谁呢? 首先,仿制末路。 仿制药严格来说是化药,这边的发展路子,其实不难看破,无非美日两种模式。毕竟人家比我们早起步几十年,该掉的坑都掉过,已经是比较成熟稳健的发展之路,国内总不至于放着现成的路子不走,自己去披荆斩棘的开路。美国那边,仿制药市场份额能够占个百分之七八十,销售额也就二三十个百分点顶天了,说白了,也就赚个辛苦钱。日本的路子,也大差不差,虽然引导政策不一致,但最后基本也是占得了市场份额,赚不了多少钱。 考虑到国内医保资金就那么点,这钱就是再多也是无底坑,所以控费要求越来越严,不出意外,国内仿制药企业最后也是挤在一个不大的盆子里分餐。而且有资格分这杯羹的,还得质量底子过硬。别看现在一致性评价算不上热闹的红红火火,其实未来如何保证不是一次性评价,才是成本输出的大头,所以并不奇怪,已有企业放弃中标。既要拼质量还要拼价格...
2019
-
01
-
05